« April 2024 »
MoTuWeThFrSaSu
1234567
891011121314
15161718192021
22232425262728
2930 
Sunday 20th February 2011 06:45:00 AM

這篇文章早在去年八月跑完北海道馬拉松就想寫,一直耽誤到現在旅途上才有機會執筆。想寫的事源於這次海外馬拉松,我想自此我作了些決定,雖然我不敢說這次比賽改變了頑固的我,但總算是一番體會。

從來我都說其實我不太喜歡跑步,就或許如我常戲言,我喜歡我所不喜歡的人和事,從而去折磨自己。以往跑步都是為了一伙兒參加一年一度的渣打馬拉松,雖然其實都只是跑半程馬拉松,直到兩年前才決意趁「年輕」試試跑一次全程馬拉松。曾經我斷言完成第一次全馬以後我不會再試,所以積極地練習後,總算完成未曾想過的全馬賽程。而去年又再由於全馬路線更改,途經剛建成的昂船洲大橋,所以又再一次參加了號稱「三隧三橋」的全馬賽事,而其實我心裡卻多少為了同年八月份的北海道馬拉松,而食言再度參加。

雖然好歹也完成了在三十度高溫下的北海道馬拉松,但在缺乏足夠訓練和炎熱的天氣下,我只是靠意志撐下去才能完成,而那並不是我期望的事。在賽事後大概兩個月的時間,我接獲舉辦大會以簡單的英語通知,完成證書會在不久後寄上,果真的在十月尾收到完成證書,除了喜悅地回想著那次不可能外,叫我有點意外是在證書上不僅列有一般的完成時間及名次外,亦以圖表方式清楚地分析跑手每十公里的步速。其實對於日本人的認真態度,能夠製作這般的證書也不足為奇,而叫我感到意外,是即使這樣簡單的資料,再聯想到比賽當日自己的身體狀況和表現,是有極大的關連。按資料顯示,起初的二十公里我以平常大概每公里5.5分鐘的速度去走,而二十公里後,我的步速明顯地下降到大概每公里6.5分鐘。不管我是否應該保留體力到後段,或以更平均的步速去走,還是如那次以「先快後慢」的方式去跑,我想假若比賽當日我能夠時刻知道自己的步速,多少對整場賽事或許有更全面的掌握。

另外在北海道馬拉松賽事中,我亦希望知道自己心臟的情況,因為在這般酷熱的天氣下,我的心臟能否負荷對我自己來說是個未知數。過往我所有參加過的賽事都是在秋冬季節,氣溫超過二十多度就經已開始令我叫苦連天,更何況盛夏中北海道的高溫。賽事前的六、七月份亦是香港的夏季,無論晨早或晚上,氣溫也總超過二十五度。即使在慢跑的練習中,我都感到在高溫下異常高的心跳,這也迫使我不得不放慢腳步。而按香港天文台的紀錄,二零一零年七月是較正常炎熱,最高氣溫達33度或以上的酷熱天氣日數共有八天,而平均氣溫則為29.2度。為了北海道那次賽事,我也只好盡量進行慢跑練習,總算在七月份累積跑了接近一百公里的路程。即使如此,我時刻也擔心因為超過心臟的負荷而猝死。

為求別死於無知,在北海道馬拉松的賽事後,我決定假如我要繼續跑步,我就必須對自己在練習和比賽中的步速、路程長短和起伏、心臟情況等,有更清楚的紀錄和分析。我自己不是追求精益求精的成績,不過既然我決意去做一件事,我就要對它有更充分的了解和把握,我不希望草草了事或勉強又痛苦地去捱過。即使其實我不太喜歡跑步,也不太喜歡那種努力和成果直接又既定的必然關係,但我只希望可以繼續跑步,是能夠安心地「長跑長有」及不致受傷的那樣。而藉著跑步我有我喜歡的生活態度,至少包括多了早睡早起的機會,多了對食物品質的注重和要求,多了對健康和簡單生活的素求。

一個決定後,緊接著將會是另一個無知。在芸芸與跑步有關的資訊中,包括跑步的討論區、不同量度心跳產品的網站,我發現不同的跑手都或有使用五花八門的儀器和方法,去紀錄有關跑步的資料和數據,而大致上最傳統、最廣泛被運動員使用的就是可量度心跳的手錶,部分品牌及型號更同時能提供步速、步頻、衛星定位、高度等訊息。當然越多的功能價錢就越貴,也不是一般業餘跑手願意負擔的價錢,即使其實是負擔得來。經過多番思量後,雖然我以為自己並不迷信使用昂貴的裝備就必定會提高個人的能力,但我仍選擇了一款可謂所費不菲的型號,因為我認為它最切合我各方面的需要。始終知道真相還是要付出代價。

自從去年九月開始使用後,每次練習的距離、心跳情況、步速、步頻和步幅等資料,甚或每對練習跑步鞋的使用里數,都可以有系統地紀錄,而系統亦會使用這些資料對每次練習評分,當狀態和表現良好時,除了要有較快的步速外,要能夠維持在相對較低的心跳率,才可以獲得較高的評分,而長期監察和分析該評分和其他資料,對改善整體表現有絕對的幫助。

 

而在練習時亦可以設定於不同時段內的心跳率,維持在自選區域內,包括在適當時段以較低心跳率作休息和復元,而當超出指定範圍外,系統會提出警示,我想好處是可以確保運動量與心跳率,都同時保持在適當的目標範圍內,而不是單純為更佳的成績而盲目地去拼命。始終知己知彼才會百戰百勝。

就在今年渣打馬拉松的賽事後,我想是時候可以作個了小總結,因為自此我終於知道sub4是怎樣一回事。sub4是自北海道馬拉松後其他跑友告訴我的術語,意指能夠在四小時內去完成一個全程馬拉松。相對去年因為天氣及傷患而訓練不足的情況下,今年在個人時間上的進步是令人刮目的,不過對我自己而言,好成績只是再一次證實: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。在進步之餘,我更高興在緊密的練習中沒有受過傷,亦可以在賽事中享受過程和順利完成。我想這般的結果都不是出於偶然,而是我對自己的自知和跑步的認識。而sub4這個術語也教我認識一些事,原來美國有一個組織叫50sub4,代表著一班馬拉松愛好者決意以少於四小時,在美國的每一個州都完成一個馬拉松,該組織主張的所謂50sub4不僅是體能上的挑戰,也是精神上的鍛鍊,要平衡生活上的瑣事和工作而繼續跑步。對我而言50sub4是一件極不可能及遙不可及的事,但我想這個組織啟發了我對跑步的重新定位:Running is a lifestyle and travel is a hobby,這正好說出我希望繼續地去跑的原因,假如可以的話5sub5就可以,在五大洲都跑一次馬拉松,即使只是少於五小時去完成。隨著去年勉強地完成日本的北海道馬拉松,我期待著今年六月在挪威的午夜太陽馬拉松

別死於無知(下)

 

Name
Security code
CAPTCHA Image Reload
Verify security code
Message